焦点平台一直专注于各种电机与风机的研发与生产

首页|焦点注册|平台登录

一直专注于各种电机与风机的研发与生产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鹿鼎注册
当前位置:焦点平台 > 新闻动态 > 公司新闻 >

大型国产化海上风电机组有了“试验场”

文章出处:未知 人气:发表时间:2024-08-22

  5兆瓦风机的单桩基础已矗立于海上,其底部牢牢“抓住”水下30多米深处的海床。然而,风机叶片方案还没着落。

  6月,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能清能院)海上风电技术部主任刘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仍对2020年的那一次艰难选择记忆犹新:是选择技术成熟但价格高昂的外国进口碳纤维叶片,还是选择国产首台套碳玻叶片?

  2009年,我国风电行业开启了一次“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风机被从陆上搬至海上,准确说是潮间带。

  潮间带是指低潮位时海岸出来的区域。十几年后回看,业内甚至直言,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海上风电。潮间带风机比陆上风机增加了一些冗余设计,风机所受载荷与陆上风机几乎没有差异。但潮间带试验风电场项目开启了国内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的新时代。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单体规模大、年利用小时数高的风电发展类型,国外海上风电技术发展到今天已日趋成熟。

  发展海上风电,我国有着天然优势——海岸线长、可利用海域面积广,而且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电网结构较强又缺乏新能源的东南沿海地区。“双碳”目标下,我国海上风电优势尽显,发展速度加快。

  华能清能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卫东告诉记者,2020年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量已达世界第二,但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仍有多种关键部件被国外厂家垄断。

  李卫东分析,这很大程度是因为,相较于陆上,海上风机运行环境更加苛刻,造价也更高:一座百万千瓦的海上风电机场耗资大约150亿元,运行过程中需要应对更加极端的气候条件、更加复杂的海洋环境。开发商因而依赖于更稳定、更高效的机型。

  “将百亿元设备放到距海岸几十公里的海上,平时看不到,设备出了问题后,如果运气不好,一两周内维修人员都可能因为天气原因过不去,经济损失会很大。”李卫东说,正因如此,之前大家更偏好国外成熟可靠的产品,不愿意使用国产化设备,从某种程度上说,国产化设备连试验的机会都没有。

  为实现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国产化,2020年,作为我国最大的海上风电开发商之一,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能)牵头,联合行业相关的整机厂家、零部件厂家、设计院、科研院所以及施工企业组成海上风电补短板技术攻关团队,2021年又正式成立了更加紧密的海上风电技术创新联合体。

  “这是我国未来海上风电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也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我们希望站在产业链整体角度思考中国海上风电的未来。”在李卫东看来,作为产业链的“链长”,中国华能就是希望联合全产业链,打破海上风电机组国产化不了的“怪圈”。5兆瓦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正是推进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国产化的第一步。中国华能依托华能清能院,联合华能江苏公司、中国海装等多家单位共同开展研发工作。

  国产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刘鑫告诉记者,叶片的国产化过程中就遇到了重大技术挑战,在最开始设计风机单桩基础、塔架承载力时,考虑的是进口的成熟商业化叶片的重量,但国产化5兆瓦机组所配备的叶片长达80多米,项目组虽然革新了已有的叶片设计材料和制造技术,但与原始方案相比,新叶片的重量还是明显增加。

  增重后的风机安不安全?已经打好的桩基础能不能承载这超出的重量?一系列问题让所有人担忧,更直接关系国产化工作能不能干得下去。

  作为承担海上风电机组国产化的部门,刘鑫和团队从叶片增重问题出发,采用了华能清能院开发的一体化载荷计算方法,对整个海上风电机组的叶片、机舱、塔架和基础的运行负载做了大量精细的计算,确认叶片增重后风电机组仍可安全运行。

  作为“链长”,中国华能鼓励产业链的其他环节主动采用自有知识产权新技术、国产化新产品,还对国产化设备“免责”,打消厂家担忧。最终,参研单位实现了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叶片、主轴承、齿轮箱轴承等一系列核心关键部件国产化,取得了机组关键核心部件全部国产化的既定目标。

  国产化5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的成功,不仅迈出了解决能源领域关键问题上的坚实一步,对海上风电下一步平价化发展也意义重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海装即将推出单机容量更大、叶片更长的海上风电机组,将有效降低海上风电成本。

  中国华能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樊启祥告诉记者,一直以来,中国华能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为更好发挥联合体作用、高质量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出台了专门的保障工作方案,以策源地为试点,赋予策源地所属领域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选择权、经费支配权和团队组建权,5兆瓦国产化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研制就是生动体现。

  今年印发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提升东部地区能源清洁低碳发展水平,要积极推进东南部沿海地区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与此同时,多地也锚定“蓝海”,海上风电“高质量跃升发展”的主题逐渐明确,国产化将是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点评近年来,围绕装备国产化,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然而,企业耗费人力、物力研发出的第一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简称“首台套”),却常常被市场门槛卡了脖子。

  国产“首台套”四处碰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不少客户虽然深谙“首台套”之于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但因担忧使用国产“首台套”出问题后担责,“不敢用”的心态较为普遍。

  国产化5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的成功,是技术突破和市场突破双赢的结果。相关部门在提供政策支持的同时,可进一步完善“首台套”保险补偿机制,打消采购方选择“首台套”的顾虑,让这种双赢常态化。

  1980年,山东大学原校长、著名数学家潘承洞与同为数学家的胞弟潘承彪共同出版专著《哥德巴赫猜想》,全面总结了哥德巴赫猜想自1742年提出之后的研究发展,特别是近60多年来的最新成就。

  本次博览会深化“机器人+”应用场景展示。27款人形机器人进行了整机展示,数量创历届之最。2024世界机器人博览会也会同期举行。来自全球的观众可进入机器人世界,开启沉浸式游览体验。

  这里就是武威重离子中心,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就安放于此。

  今年以来,在科技创新领域,巾帼有为的故事不断上演,激励着广大女科技工作者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科技强国中更好发挥“半边天”作用。

  这些超重元素的性质可能会揭示更多关于在大规模天体物理现象中产生的原始元素的信息。研究这类奇特物质可能有助于科学家理解我们周围自然存在的、更为典型的物质。

  中部地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市场潜力。

  8月19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底隧道盾构机“深江1号”完成3590米既定掘进任务,顺利抵达珠江口水域海平面下106米,创下中国大盾构水下掘进最深纪录,也是世界高铁盾构隧道掘进的最深海底纪录。

  世界最大规模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压缩机组下线兆瓦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压缩机组在辽宁营口下线,这是世界最大规模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压缩机组。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液态空气储能领域发电功率世界第一、储能规模世界最大的示范项目。

  记者近日从华中农业大学获悉,该校付新华教授团队与湖北大学李代芹教授、张士昶副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某些蜘蛛能够操控并利用萤火虫发光信号,进而诱捕更多萤火虫。

  中国一重水压机锻造厂党总支通过党建工作引领,产能、效率、质量等多方面均得到提升,实现核电产品“零废品”目标,设备完好率97.5%以上。

  19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潜航员傅文韬、赵晟娅以及来自哥伦比亚的科学家海梅·安德烈斯,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第2潜次作业,这是“蛟龙号”首次搭载外国科学家下潜作业。

  本期,我们组织老师、学生讲述亲历,并结合记者调查、专家视点,为以科学评价助力科学育人汇聚智慧、提供启发。

  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负责人张建国说,从项目成果鉴定到产业成果推广,中试基地按照“政府主投+公司主管”建设运营模式,为源头创新顺利走向产业化,解决了堵点卡点问题。

  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打通堵点卡点问题,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数据表明,高技术产业是拉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动能,也是新型工业化的强支撑,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阵地。

  近十几年来,强流质子加速器的发展,带动基于加速器的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研究员邱杰在致辞中表示,期待医理工协同碰撞出的火花,让更多“中国制造”投入到临床当中。

  孙友宏:钻探作为地质研究、资源调查和科学探测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是目前唯一能够直接获取地下实物信息的手段。在某些特定的研究领域,如南极钻探领域,我国的技术与装备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肩,冰下湖清洁取样探测装备等甚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里有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综合生态监测站——中国科学院申扎高寒草原与湿地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

同类文章排行

最新资讯文章

返回顶部